《大河之舞》剧照。 《大河之舞》是根据爱尔兰本土元素创作的踢踏舞剧,诞生超过20年,已经在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巡演超过18000次,观众达3600万人次。1月20日、21日,《大河之舞》2017豪华升级版将登陆广州大剧院,为广州观众贺年。 不少人疑惑,为何一个在全世界巡演20年的演出,这么长时间里还能长演不衰?下面,我们将为大家探究舞者背后的故事—— “梦之队” 九成舞者是世界舞蹈冠军 爱尔兰踢踏舞是一个需要童子功的项目,演员们从3岁开始练,经过十几年艰苦训练,最后才能登上舞台。经过重重训练和挑选,最后最优秀的演员才能进入踢踏舞节目表演。《大河之舞》的“舞王”“舞后”,每年都要经过“竞争上岗”,因为每年《大河之舞》都会不断从全世界各大舞蹈比赛中吸纳冠军,全队90%的舞者都是世界舞蹈的冠军。这不仅是万里挑一,更是冠军最多的梦幻之队。 九维文化的董事长张力刚解释说,《大河之舞》不仅对于演员的挑选十分严格,对于节目幕后每个环节及每个细节也是精益求精,“演员头上都安装了微型传感器,电脑会根据其发出的信号自动传光,灯光能牢牢锁定在演员身上。同时,在舞鞋里和地板上也安装了专门设计的微型麦克风,用于收音,使得踢踏舞声更加气势磅礴。” 《大河之舞》在服装上还设立了专门的服装管理中心,数据库中详细记录每个演员的身材尺寸,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寄送到演员表演处,“所有的服装都是爱尔兰本地手工制作的,质量上乘。可能不少观众会发现,舞台现场里还安置了洗衣机,演员一边在表演,一边换下的衣服被清洗烘干,效率极高。”张力刚说。 “本土化” 加入《我的祖国》中国旋律 近日,豆瓣网公布了2016年度舞台剧榜单,《大河之舞》依旧高居“高分舞剧排行榜”第一名。据悉,该剧1月5日至8日在北京的6场演出,票房超过1000万元,其中1月8日在北京的最后一场演出,也是《大河之舞》中国巡演里程碑的第500场,中国巡演票房总量更是创纪录地突破5亿元人民币。 此次巡演的《大河之舞》豪华升级版是该剧近年打磨、调整而成的最新版本。看过此前版本的观众应该有印象,过去《大河之舞》的乐队是坐着演奏,而升级版摒弃了坐式,采用凯尔特美女乐队全场站立式互动,让观众沉醉在动与静的融合中。 《大河之舞》还特别注重巡演过程中的适当本地化,这次团队还破例加入了特别的中国元素——在100分钟的演出中加入了约1分钟的中国音乐《我的祖国》,在《大河之舞》的旋律中,“一条大河”的音乐声突然响起,引发观众热烈的掌声和全场大合唱。 张力刚介绍道,相较之下,《大河之舞I》其实是最经典的版本,《大河之舞II》之《舞起狂澜》则更世界化,《舞起狂澜》除了爱尔兰踢踏舞元素外,还融合了包括拉美、非洲等世界的元素。目前,《大河之舞III》(暂名《三江之舞》)已经开始在中国玉树地区采风,“第三部中除了国外创作团队和艺术团队外,也有中国创作团队、艺术团队的加入。” 对于为何在玉树地区采风,张力刚解释道,“三江指的是中国长江、黄河、澜沧江,而玉树地区是三江的发源地。玉树地区几乎哺育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,我们想通过三条河流的回流和溯源,找到中华人民共同的文化基因和情感。” “国际化” 打通中外艺术传播渠道 中国踢踏舞市场究竟如何?对此,张力刚表示,中国观众群越来越多,“第一站《大河之舞》在哈尔滨巡演时零下30℃,竟然有几个当地舞蹈学校教授爱尔兰踢踏舞的老师组织学生来观看,观众里也包括中国其他城市教爱尔兰踢踏舞的培训机构人员。如今踢踏舞在中国开始生根发芽,在《大河之舞》夏令营中,有30%的学员是中国人,这让我感到很惊喜。” 今年除了《大河之舞》,民营演出机构“九维文化”还“操盘”运作了陕西人艺版的《白鹿原》,2017年,这部经典之作将会在广州大剧院上演,此外,中国民族舞群舞作品《国风》等项目也在运作中。 张力刚介绍:“之前,公司曾带领过残疾人艺术团到英国进行《千手观音》的巡演。作为民营的演出机构,我们除了把国外经典作品传播到国内,也需要尝试将中国优秀作品推广到国外,这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。”(记者 周豫 实习生 苏桂娥)
|